《食品安全法》实施十周年来我国乳业质量提升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

走出质量之殇 迈入最好时期


  《食品安全法》实施十周年来我国乳业质量提升工作综述

  2015年10月1日,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首次确定了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工作原则,对百姓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作了详细规范,同时也从民事、行政、刑事方面加大了惩罚力度。刘君凤 摄

  我国品牌乳业迎重构格局新时机。安 东 摄
  一罐900克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成为“蝴蝶扇动的翅膀”,引发了中国乳业在过去十年的跌宕起伏,引来了数亿人关注的目光,甚至摆到了最高决策层的案头。

  2008年10月,已经进入三审即将通过的《食品安全法》(草案)突然进行了8个方面的重要修改,其中6方面都是针对三聚氰胺事件制定的。一年后的全国两会前夕,《食品安全法》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推动了我国食品治理从食品卫生向食品安全的重大转变。

  《食品安全法》颁布前,震惊世界的三聚氰胺事件爆发,让原本用于婴幼儿补充营养的奶粉,变成了危害健康的“毒物”,更让我国消费者自此谈“奶”色变。

  《食品安全法》颁布10年后,中国乳业拿出了“中国生鲜乳质量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食品行业最高水平”等多个亮眼的成绩单,走出了质量之殇的泥沼,将笼罩在国产乳品头顶的阴霾远远抛开。

  质量安全,中国乳业曾经从这里跌倒;如今,又从这里重新站了起来。

   国产奶集体蒙上阴影

  2008年9月11日,原《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的一篇报道《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曝光了三鹿奶粉添加了可致人结石乃至死亡的三聚氰胺。这篇文章就像是在平静的湖水中投入了一块巨石,迅速激起了波澜。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曾登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的一代民族品牌三鹿轰然倒塌——公司破产、高管被判刑。

  这一事件带来的直接影响有两个:一个是让全国人民记住了一个拗口的化学名词——三聚氰胺,另一个便是将国产奶粉集体推向了一片质疑声中。

  事件发生后,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国外奶粉迅速蹿红。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10年后的2018年,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在京召开首届中国乳业质量年会,该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美菊在《中国乳业十年巨变》报告中重提此次“中国乳殇”时感叹道:“2008年,是让每一位乳业人都刻骨铭心的一年。那一年,一场三聚氰胺事件浩劫了中国乳业。”

  刘美菊说,标准的缺失、监管力度不够、原料乳质量低、奶牛饲养水平差、建厂无规、市场无序、乱抢奶源、掺杂使假等问题,是导致这场乳殇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消费者对奶粉从价格认同阶段到品牌认同阶段盘旋上升的关键时刻,国产乳业因为一次质量事件,而陷入了集体的信任危机,错失了占领国内市场的大好时机。

  危机在2011年春节前后彻底爆发,大批国内消费者纷纷前往国外购买洋奶粉。当时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做过一次调查,有70%左右的中国消费者表示不敢购买国产奶粉。

  于是这样的画面出现在了办公楼和写字楼:年轻的妈妈们放弃奶粉,利用工作间隙存储母乳,晚上背回家给宝宝当第二天的“口粮”。

  还有这样的画面出现在了网络上和电视里:周末,旅行社汇集广东各地的妈妈,开车到香港,在屈臣氏、万宁等大超市逐个扫货。扫货团经过后,整个超市的奶粉货架就变得空空荡荡。

  也正是从2011年开始,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开始对市面上的国内品牌和进口产品实行每月抽检。在2013年4月28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记者看到,从价格上看,进口品牌价格高于国产品牌近一倍,但国产产品质量好于进口产品。即便如此,国内消费者的信心不足,仍然让国产奶粉举步维艰。

  奶粉“触发”食安改革

  回顾过去的十年,既是中国食品安全法治不断超越的十年,也是我国乳业从低谷走向振兴的十年。更“凑巧”的是,在中国食品安全改革的历史中,乳业扮演了重要的“触媒”的角色。

  先是2008年10月,受到三聚氰胺事件影响,进入三审的《食品安全法》(草案)进行了重要修改。再是2015年4月24日,《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在两次审议、三易其稿后,于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

  与旧版相比,2015年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在篇幅和内容上均有大幅扩展——条款从104条增加至154条,字数从1.5万字增加至将近3万字。这部号称“史上最严”的食品重典明确规定,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实施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对出厂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实施逐批检验,保证食品安全。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产品配方应当在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注册时,应当提交配方研发报告和其他表明配方科学性、安全性的材料。

  可以说,《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和适时完善,对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保障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党和国家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示范。

  《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的十年,中国食品安全法治治理的十年,是食品安全治理理念不断创新、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治理效果不断超越的十年。

  与《食品安全法》同行的十年,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涉及乳制品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形成了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对于规范行业的发展、经营管理、产品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利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法规政策及标准包括:《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13年版)》《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年版)》《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规定》《禁止以委托、贴牌、分装等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母乳代用品宣传和销售行为的通知》《关于使用进口基粉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食品安全追溯信息记录规范的通知》《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注册管理办法》《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有关工作的公告》《关于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标签标识规范和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

  这些法规政策涵盖了奶牛养殖、原料乳收购、乳制品加工、质量控制、市场监督、产品销售及广告宣传等各个方面,并在乳制品行业得到了认真贯彻执行,规范了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升了乳制品、婴幼儿乳粉的整体质量安全水平,推动了乳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让下一代喝上好奶粉”

  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家口旗帜婴儿乳品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让祖国的下一代喝上好奶粉,我一直很重视!我国是乳业生产和消费大国,要下决心把乳业做强做优,生产出让人民群众满意、放心的高品质乳业产品,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乳业产业,培育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乳业品牌。”

  这些年来,为了振兴中国奶业,重塑国人消费信心,党和政府在战略规划上、产业政策上、监管制度上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举措。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积极行动起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殷切希望,把提升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水平,作为抓好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突破口。不断改革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方式,从狠抓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入手,全面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运用准入管理、现场检查、抽样检验、信息公开等多种手段,全力以赴打好提高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水平的攻坚战,重塑消费者对国产乳粉的信心。

  在源头上严防,要求企业自建自控的奶源基地,逐步拥有全资或控股建设的养殖场;建立原料供应商审核制度,定期进行审核评估;对主要原料实施批批检验,保障原料质量安全。

  在过程上严控,实施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规范体系检查,全面检查企业生产许可保持情况、食品安全制度落实情况、检验能力情况以及不合格产品处置情况,并向社会公开检查情况。

  对产品严检,坚持“市场买样、异地抽样、轮流检验、月月抽检、月月公布”的原则,持续加大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督抽检力度,并实现企业和项目全覆盖。

  对市场严管,全面实施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制度,严厉打击虚假宣传、标签不规范等违法违规行为。

  对违法严惩,针对监督抽检和体系检查发现的问题,督促地方监管部门严肃查处,吊销了3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按照“处罚到人”的要求,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一定年限的从业禁止处罚。

  最严格的监管,换来了最好的成效: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大幅提升,大型生产企业全面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生产设备设施等硬件条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检验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在2018中国奶业20强(D20)峰会(以下简称D20峰会)上,当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司长马纯良讲出“当前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时,台下爆发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掌声是献给马纯良所透露的“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近三年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的亮眼数据,掌声更反映出,中国奶业尤其是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为自己正名”的热切期盼。

  据马纯良介绍,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8.9%、99.1%和99.5%,在所有大宗食品中合格率最高,质量安全指标和营养指标基本与国际水平相当。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产量逐年增长。2015年产量约70万吨,2016年约80万吨,2017年约90万吨,市场需求逐年增长,反映出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消费信心逐步恢复。

  马纯良所罗列的这些数据,在2018年“再上层楼”。2018年1——12月份,市场监管总局(本级)共抽检乳制品10次、1670批次,合格1669批次,不合格1个批次,合格率99.9%。2018年,全国各地市场监管局共抽检乳制品55126批次,合格55003批次,不合格123批次,合格率99.8%。

  2018年1——12月,市场监管总局(本级)抽检婴幼儿配方乳粉10次、2546批次,合格2540批次,不合格6个批次,合格率99.8%。其中连续7个月合格率100%。2018年,全国各地市场监管局共抽检婴幼儿配方乳粉11064批次,不合格22批次,合格率99.8%。

  更为重要的是,2018年度,国家监督抽检不合格的产品不属于质量安全问题,而且不具有系统性、普遍性。分析发现,这些不合格发生的原因,是对相关标准的条文理解不准确、不全面所造成的问题。

  2017年10月23日《中国青年报》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0.1%的受访者认为近年来国产奶品质越来越好,75.7%的受访者对国产奶的信任度有所提高。

  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张智山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8年后,社会对奶类的关注度、企业的重视度以及消费者对奶类的质量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在综合的大背景下,2008年至今的十年,实际上是中国奶业高度重视质量安全水平的十年,是乳品质量安全水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十年,是乳品质量安全水平发生质的改变的十年。

  根据《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99.8%,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9年保持100%,乳制品抽检合格99.2%,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99.5%,在食品中保持领先,我国乳品质量安全水平已经达到世界乳品发达国家水平。

  乳企的“自我革命”

  自2008年以来,国内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实施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产业提升,所有企业的设备水平、检验能力、科研能力、质量保障能力、职工队伍专业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生产过程实现程控化操作管理,达到了“智能化工厂”的水平。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全部实施ISO、HACCP管理体系,原料进厂、产品出厂严格按照规定实施批批检验,做到了原料可溯源,产品可追溯,责任可追究。

  奶源是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只有原料乳质量好,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这是三聚氰胺事件铁的教训。十年来,国内乳企大力发展规模饲养,逐步淘汰“庭院式饲养、副业式经营”的散养模式;倡导企业实施全产业链管理新模式,大力发展企业自有奶源,从饲草饲料种植、奶牛饲养到乳制品加工;大力推广机械挤奶,对奶站进行整顿提升等,使原料乳的质量安全不但得到了保障,而且得到明显提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如今,我国乳制品生产企业,特别是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检测检验能力、科技研发能力、企业管理水平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019年上半年,全国各地市场监管局共抽检乳制品22903批次,合格22863批次,不合格40批次,合格率99.83%;抽检婴幼儿配方乳粉2665批次,合格2660批次,不合格5批次,合格率99.81%。

  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仍然按照原定计划对乳制品每季度、婴幼儿配方乳粉每月进行抽检,但对检验结果公布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仅公布不合格产品信息,合格产品信息不再公布。上半年,除3月7日市场监管总局第7号通告,显示抽检婴幼儿配方粉272批次、不合格2批次、合格率99.3%之外,其他月份、季度抽检合格率可理解为100%。

  撑起中国乳业的各个“领军品牌”不仅在国内赢得赞誉,在国际上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伊利、蒙牛、光明、圣元、飞鹤都已跨出国门,在资源优势的国家建设生产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

  找回失去的“信心”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曾经有一段视频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澳大利亚的一家超市,早上一开门,所有的奶粉便被抢购一空,而抢购奶粉的,都是来自中国的代购。从国人开始在澳洲代购奶粉没多久,澳洲就设定了奶粉限购政策,最开始是每人限购4罐,后来变成了每人最多两罐,在澳大利亚的一些超市里,甚至还会在货架上贴出中文限购说明。

  “中国宝宝一张口,全世界孩子都喊饿”——这句当时的调侃,讲述的便是中国代购们的“杀伤力”。从2012年起,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荷兰、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限购政策,针对的便是来自中国的扫货团。

  10年过去了,国产奶粉的变化和进步有目共睹。如今,国产奶粉不但是在国内部门的检测中表现优异,就是在境外机构的抽检中同样格外抢眼。表现在市场方面,就是国产奶粉正在不断“收复失地”。

  2018年,香港第三方检测机构“水中银”对当地市场上销售的全球16个品牌的婴幼儿奶粉进行超过1000种有毒物质的筛查,国产奶粉君乐宝杀出重围,获得了“绿鱼”最高安全评级。对此,刘美菊带着满脸自豪地表示,“在最严监管下,可以说中国的婴儿奶粉已经是最安全的食品了。”

  2019年,被行业视为洋奶粉与国产奶粉的一道分水岭——统计数据显示,经过连续多年的销量攀升,2018年国产奶粉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49%,为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今年国产奶粉将大概率跨越50%成为奶粉市场的主导力量。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彻底把中国奶粉打入了谷底,当年国产奶粉在中国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大约在25%左右,2015年起国产奶粉开始逐渐复苏,当年占有率为39%,直到去年爬坡到49%。”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2019年中国奶粉实现市场反转已成定局。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与生产,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中国人的奶罐子一定要捧在自己手里。”

  2018年1月1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的影片《无问西东》中,有一整段围绕奶粉安全问题展开的剧情,令人印象格外深刻,其中一句台词更是充分反映奶粉安全指标的重要性和关注度:“所有的家长在为宝宝购买奶粉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安全性’。”的确,奶粉的生命线就是质量与安全,丢掉了质量和安全,中国乳业的做大做强便无从谈起。

  10年前,国产奶粉因为三聚氰胺事件跌入谷底,10年后,国产奶粉再次崛起,迈向“最好的时期”,重获消费者认可。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时间的流逝让人忘记了那段“中国乳殇”的历史,而是国产奶粉以全新的过硬品质和安全形象,再度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来源:中国质量报]

留言咨询

提交